《老子的智慧》除了序论、序文外,设有七章,即道的性质、道的教训、道的描摹、力量的源泉、生活的准则、统治的理论和箴言。每章的具体内容,则是《道德经》的一部分和《庄子》的有关文字,并附有译文。林语堂阐释了老子思想所具有的某些重要特点,并主张结合庄子来研究老子。在《老子的智慧》中,经过林语堂的重新整合,老子看似散乱的箴言成为一套连贯一致、主题集中、条理清晰的哲学思想,既完成了对道家思想的梳理与现代重构,同时又契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
内容简介
《老子的智慧》中,林语堂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将《道德经》的八十一章内容重新整合成七篇,并提炼主题作为篇名,包括道的性质(The Character of Tao)、道的教训(The Lesson of Tao)、道的描摹(The Imitation of Tao)、力量的源泉(The Source of Power)、生活的准则(The Conduct of Life)、统治的理论(The Theory of Government)、和箴言(Aphorisms)。为了帮助西方读者把握每一章的主要思想,林语堂还为每一章都添加了小标题。这些凝练的篇章标题概括了各篇章的主要内容,使得能拯救工业社会中被工具理性和逻辑极端所奴役的人类灵魂的中国人文精神呼之欲出,体现了道家思想对整个人类的指导意义,即译本的普世价值。另外,林语堂还在序言中向读者说明《老子的智慧》前四篇(共四十章)为哲学原理,后三篇(共四十一章)为这些原理在人类问题中的应用。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景星学社社员,新道家代表人物。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
在线阅读
文件大小: 6.73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