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逃避自由》内容包括前言、七章正文和一篇附录,可将其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指出了该书的写作背景,指出该书将要讲的问题并陈述了其基本观点。具体思考:当时社会自由民主制度为何会沦为极权主义制度?希特勒为何会受到那么多人的拥护,人们为何会心甘情愿地屈从于一个凶暴的权威?这里面是否包含心理学问题?经济学、心理学和意识形态的因素在纳粹主义的崛起过程中起了怎样的作用?作者认为只有正确回答这些问题才能以有效的行动战胜极权主义。
第二部分分析了生物进化史、个体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作者想以此回答现代人为何要逃避自由。弗洛姆指出教育是社会有意给儿童设置一些限制,从而使他们沿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人类社会是从自然界脱离出来的,在古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确定的;而在中世纪后期社会结构和人的处境发生了变化,弗洛姆称为产生了“个体化”。个体化的过程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个人的独立和自由日益增多;另一方面,个人的孤独和不安全感也日益增强。
第三部分分析了人类逃避自由的途径。他认为若人的基本需要在现实世界中得不到健康的满足,人就会寻求不健康的满足方式。弗洛姆认为人在逃避孤独或不安全感的过程中,形成了四种典型的不健康的性格倾向,即施虐倾向、受虐倾向、破坏倾向和迎合倾向,而健康的性格则应该富于自发性。
第四部分分析了人类逃避自由与纳粹主义崛起的关系。他首先谈到了纳粹主义崛起的社会心理基础,随后分析了希特勒的性格特点。指出希特勒是一个集施虐、受虐、破坏性等性格倾向于一身的可能有严重心理疾病的一个患者。
作者简介
艾瑞克·弗洛姆(1900年—1980),20世纪西方哲学家、心理学家、思想家,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市一个犹太人家庭,曾在法兰克福大学和海德堡大学学习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并获博士学位。二战期间,为逃避纳粹迫害迁居美国,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墨西哥国立大学教授心理学课程和从事精神分析研究。1971年,迁往瑞士,继续从事心理学研究和写作工作直到去世。主要著作包括:《逃避自由》《爱的艺术》《在幻想锁链的彼岸》《占有还是生存》《自为的人》等。
在线阅读
文件大小: 19.65 MB 文件大加载慢,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