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阁寺》取材于1950年金阁寺僧徒林养贤放火烧掉金阁寺的真实事件。据林养贤说他的犯罪动机是对金阁寺的美的嫉妒。 [2]该作讲述生来为口吃苦恼的青年沟口从贫穷的乡下来到金阁寺出家以后,终日沉迷于金阁之美,幻想在战火中与金阁同归于尽的壮美场面。然而战争的结束使这一愿望永远化为泡影,绝望之余,他毅然将金阁付诸一炬。 [1]在《金阁寺》中,文字完全不是感性和柔软的,而是理性、坚硬和致密的,这与以感性和氛围取胜的绝大部分日本文学作品截然不同。 [11]
1956年《金阁寺》刚发表时评选国际文学奖的过程中,当时美国《纽约时报》的文学副刊将《金阁寺》与莫拉维亚及波伏瓦的作品同时刊登出来,还成为《萨塔拉评论》的推荐图书。 [9]《金阁寺》获日本第八届读卖文学奖。

内容简介

三岛由纪夫重要代表作,发表于1956年,长篇小说。 [16]
《金阁寺》取材于1950年金阁寺僧徒林养贤放火烧掉金阁寺的真实事件。据林养贤说他的犯罪动机是对金阁寺的美的嫉妒。《金阁寺》发表后大受好评,获第八届读卖文学奖。 [16]
三岛要在《金阁寺》中描述这种对传统既爱又憎的奇妙心态,这在他看来似乎用一般的真善美方程式是不可能完成的,加上他一向追求倒错美学,于是将金阁寺僧徒的思想和行为作艺术上的提升。他要在美与丑、爱与憎的紧张对立中创造“死与颓废”的美,构筑自己独特的美学世界。总之,三岛由纪夫驱笔写《金阁寺》,就是以金阁与人生相比喻,写美与人生、艺术与人生的悲剧性的关系。 [16]
小说主人公沟口天生口吃,容貌丑陋,因父亲去世,家道艰难,而被托往京都金阁寺做学徒,终于得以接近了心中美的化身——金阁,然而在对“美”一次又一次的怀疑与重塑中,象征着表象和视觉美的“金阁”最终被打破了真身,世界的悲剧得以显现,而主人公最后的癫狂则象征着一种“酒神精神”的本质勃发,冲破了“日神”所统领的无数美的形象幻觉,从而导致了金阁大火的发生。 [13]
故事主人公沟口生在日本舞鹤一个穷乡僻壤的地方,天生结巴,严重自卑,不愿接近人群,自幼养成孤僻的性格。他听父亲说:“世上没有什么比金阁更美的了。”于是他常常幻想着金阁的美。父亲亡故后,沟口遵照父亲的遗愿到金阁寺当了僧徒。金阁的幻影展现在他面前时,正值战局恶化,他幻想着金阁遭空袭燃烧的模样,觉得金阁面临彻底而简单的毁灭的命运,自己心中绝对化了的美可能会由此而消失。由于这种虚幻性和悲剧性,金阁的美在他心中更加辉煌灿烂。
战争最终没有毁灭金阁。金阁不仅没有像他期待的那样落得个悲惨的结局,而且它还像夸耀似的以其美的永恒性展现在他的面前。只是在他的内心里,金阁在继续崩溃着。他承蒙住持的好意推荐,上了大谷大学,认识了“内翻足”的柏木。柏木诱惑他,教给他恶作剧,企图玷污一个女子,但被金阁的幻影所阻挠。他向金阁喊:“你为什么要隔绝我的人生?我总有一天要支配你!”
有一天,他目睹住持嫖妓的事,彷徨于不能解决的绝对的美与丑的对立的现实,苦恼于肉体的劣等意识,还有与僧师的关系破裂,促使他从金阁出走,面对着日本的黑沉沉的海面,他一味沉思:我必须将长期束缚着自己的金阁烧掉!终于在一个细雨蒙蒙的夜晚,他放一把火将金阁化为灰烬。他望着熊熊的大火,心想:我想活下去!—— [3]
创作背景
播报
编辑
三岛由纪夫的小说《金阁寺》取材于1950年鹿苑寺僧徒、大谷大学学生林养贤焚烧金阁寺的真实事件。 [13]
1950年7月2日天色未明,日本古都京都北区金阁寺方向,一柱火光直薄云霄,瞬时,位于鹿苑寺内的“金阁”化为灰烬,这是一座具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国宝级文物。纵火者系金阁寺僧徒,大谷大学中国语专业一年级学生林养贤。林纵火后,他逃至金阁寺后山自杀,被护林警员发现,带到京都特别搜查总部进行盘问。林对纵火事实供认不讳,但并不认为自己的纵火是一种罪恶。据住持介绍,林养贤平时对寺庙和社会不满,口吃、内向,性格孤僻。林被判刑收监后,因患肺结核病及精神障碍而移往监狱医院治疗,后转押京都监狱。1955年10月获释,入京都府立医院。1956年3月7日病死,时年27岁。
三岛由纪夫对于金阁寺被烧毁感到非常惋惜,对这起非人性、反社会犯罪事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对纵火犯和金阁寺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由此开始了创作。 [14]
《金阁寺》问世于1956年,三岛在动笔之前,曾特地前往京都,作了十分详细的采访和实地体验,从纵火者的经历,到金阁寺、警察局和法院的各种记录,再到禅寺建筑和宗教生活细节,他一概都不放过;他专程跑到林养贤的故乡舞鹤,体验北海岸边荒凉的风景,以便感知引发肇事者纵火的心路历程。在三岛的创作生涯中,还不曾有过如此精密细致的采访经历。如他本人所述,“凡能看的地方都看了,能去的地方都去了,估计有用的东西都详尽地作了笔记,就像采集植物和采集昆虫标本一样。” [4]
作者创作《金阁寺》时正值他开始“自我改造”的时期。源于对孱弱肉体的自卑, [17]三岛的“自我改造”首先是肉体改造。他积极地跟着健身教练进行锻炼,两年后就成果卓著并一直坚持(1961年9月出演细江英公写真集《普薇刑》的人体模特)。对肉体改造的痴迷,使他开始探索“行为”的意义。他把1950年“金阁寺放火事件”犯人林养贤的犯罪行为(对美的反感)看成是“向往美的行为”,然后又将自身的问题意识和文学动机融入其中,把它当作了赌上自己人生主题的新素材。他在《创作笔记》中写道:“林养贤是不写作的艺术家,犯罪的天才。”对于战后风潮感到违和的三岛,对“(把艺术)以犯罪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年轻专家”天然地抱有了一种亲近感。
《金阁寺》是硬质的、理性的文体。三岛在连载中就自身文体的变迁谈到,他试图通过模仿森鸥外的“清澄的知性文体”“丝毫没有感性,或者说感性被完全压抑”的文体来实现自我改造。他意图指向“从感性的到理性的”“从女性化的到男性化的”“比起个性更追求普遍性”的文体。他认为“对作家来说,文体不是表现作家的实际存在,而总是表现必然”,表现“自然应该如此的必然”才是文体,那种“理性的努力”才能和主题产生关系。

作者简介

三岛由纪夫(Mishima Youkio,1925—1970),日本小说家、剧作家。本名平冈公威,生于东京。1949年出版长篇小说《假面自白》,文坛地位确立。1970年11月25日写完《丰饶之海》第四卷《天人五衰》后自杀。一生创作40部中长篇小说、20部短篇小说集和18部剧本集。主要著作还有《禁色》、《潮骚》、《近代能乐集》、《金阁寺》和《萨德侯爵夫人》等。

在线阅读

文件大小: 1005.01 KB

本书下载(PDF版本)

捐助 1.80元 可下载此资源!立即捐助 【捐助用于支付网站稳定运行所需服务器、宽带的费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