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疫论》系明代医家吴有性(字又可)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撰著的传染病学专著,系中国首部系统研究急性传染病的医学著作。该书突破传统伤寒学说束缚,创立'戾气'致病理论,提出邪气经口鼻传播的路径学说,建立表里分传辨证体系,并创制达原饮等经典方剂,奠定温病学理论基础 [1-3]。2020年新加坡南洋出版社影印出版的乾隆刊本,完整保留原典内容结构与学术体系,其宣纸线装工艺复原古籍原貌
明末华北地区爆发大规模疫病流行,医者误用伤寒法治疫致死亡率攀升。吴有性通过细致临床观察,发现疫病呈现"户户皆病"的烈性传染特征,遂突破《黄帝内经》五运六气致病说桎梏,历时三年完成该专著。崇祯十五年刊本问世后,清康熙年间经郑重光补注形成'醒医六书'系列版本,乾隆年间刊本成为后世通行范本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吴有性(约1582年-1652年),字又可,江苏吴县人,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曾任吴县二十六都一图族长,因史料稀缺生平细节多不可考 [4] [9]。
崇祯十五年(1642年)全国瘟疫流行期间,结合临床经验撰成《温疫论》 [1] [5]。首次提出“疠气”致病理论,认为瘟疫由口鼻侵入人体膜原,创立达原饮、三消饮等方剂 [3] [10]。其学说突破传统六淫致病框架,明确区分温疫与伤寒的病机差异,构建以“九传”理论为核心的辨证体系 [5] [7]。书中记载发颐、疙瘩瘟等急性传染病诊疗方案,系统阐述邪气传变规律及下法应用原则 [2] [11]。所著《温疫论》为中医首部系统论述急性传染病的专著,较西方同类理论研究早约两百年
在线阅读
文件大小: 3.18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