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艺术》蔡天新

《数学与艺术》是浙江大学蔡天新教授于202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术著作,系2022年吴大猷原创科普著作佳作奖初版的增补修订版 [2]。本书以跨学科视角系统梳理数学与艺术从古希腊至现代的互动关系,揭示两者在哲学层面对“美与秩序”的共同追求。
全书以毕达哥拉斯学派“万物皆数”理念为起点,分析《几何原本》与《诗学》共同奠定的模仿准则。文艺复兴章节聚焦阿尔贝蒂、达·芬奇等艺术家运用几何学革新绘画技法的实践,17世纪则通过笛卡尔、牛顿等学者展现科学与艺术的融合 [1-2]。现代部分对比非欧几何与超现实主义绘画、拓扑学与抽象艺术的关联性,结合巴赫音乐中的数学对称性、超现实主义的四维空间探索等案例,呈现数理思维在艺术领域的抽象表达与实践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沿着历史轨迹,探究数学与艺术的相互关系。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提出“万物皆数”的命题,稍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欧几里得的《原本》先后建立起艺术和数学的共同准则,即模仿说。文艺复兴时期,造型艺术与几何学紧密相连,中心人物有阿尔贝蒂、达·芬奇和丢勒,以至于文艺复兴被认为是“数学精神的复兴”。17世纪是“天才的世纪”,跨界人物频出。之后,相继出现了“音乐家中的数学家”巴赫、精通音乐理论的数学家欧拉和“数学王子”高斯。
过去两个世纪以来,现代艺术流派精彩纷呈,涌现了精神分析学和非欧几何学,超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拓扑学和抽象代数,前一对体现出理论上的契合,后两对则分属创作和研究实践,其中超现实主义和拓扑学推崇个性,而表现主义和抽象代数则强调共性。

作者简介

蔡天新,浙江台州人,曾是少年大学生,山东大学理学博士,浙江大学数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求是特聘学者。他提出形素数和加乘方程的概念,有关新华林问题的工作被英国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阿兰·贝克赞为“真正原创性的贡献”。 读研期间,缪斯的偶然光顾催发了蔡天新的诗情,至今他已出版文学和学术著作30多部,外版著作20多部。近作有《小回忆》《经典数论的现代导引》《欧洲人文地图》《美洲人文地图》,主编《地铁之诗》《高铁之诗》,曾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和国家教学成果奖,以及贝鲁特Naji Naaman诗歌奖和达卡Kathak诗歌奖。

在线阅读

文件大小: 75.58 MB    文件大加载慢,请耐心等待!

本书下载(PDF版本)

捐助 0.60元 可下载此资源!立即捐助 【捐助用于支付网站稳定运行所需服务器、宽带的费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