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主要讲述了法国知识分子在二战后为法国的前途进行求索的故事。1944年的圣诞节之夜,功成名就的作家亨利在家里举行聚会,庆祝战争的胜利,讨论国家的前途。他们是思想文化界、政治界的一些风流人物。他的老师兼挚友迪布勒伊是位有影响的政治家,他成立了一个独立性较强的左派组织,并把亨利创办的《希望报》纳入到这个组织中。战后两大阵营进入冷战,国际形势紧张,亨利和迪布勒伊发生了分歧。最后,由于两人的信念一致,走到了一起,亨利娶了迪布勒伊的女儿,迪布勒伊的妻子也因不切实际的婚外情又回到家里。综观整部作品,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工作及家庭生活的展示,真实地反映出二战后法国知识分子对国家前途的彷徨、求索的急切心情,揭示了当时法国社会内部两大阵营的矛盾与冲突。 [1]
该作获得1954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

内容简介

故事发生在1944年的圣诞节,一批左派知识精英聚集在一起欢度抗敌胜利后的第一个节日,准备迎接新世界的到来与自己生活的新起点。这是一批上流社会精英,他们中有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小说家与剧作家、名记者、报刊主笔、声名远扬的医生。但是,他们立刻感受到了战争带来的创伤。他们面临的是一个千疮百孔、满目凄凉的国度。事实上,不仅法国,欧洲其他国家也一样处在浓云笼罩下。在这样一个灰色的年代里,这批“名士”们一边行动,一边思索,一边奋斗,同时也感到深深的困惑。
这是一个令人困惑的时代,谁都不知道自己的将来会是什么样的,未来混沌不清。就连这样一批社会知识精英也陷入似乎不该陷入的失败和消沉。但是即便如此,他们从来也没有丧失过理想和激情。他们一直在奋斗着,不甘碌碌无为,甚至宁可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他们在严峻的现实世界中,明知自己作为一介书生人微言轻。却仍然保持自己的存在价值观,重视自己的职责,即便是选择了一条看不到前途的道路,也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最后。主人公迪布勒伊为了争取和平,反对战争,又满怀热情地到处发表演说;亨利也放弃了逃到意大利去隐居的计划,又重新投入到工作中;纳迪娜终于结束了自己的玩世不恭,开始积极生活;安娜也及时回头。出发到生活中去寻求新的意义。但是全书仍然是以“谁知道呢”、“谁知道呢”这两个疑问句作为结束,折射出了这批知识精英无法解开的迷茫。

作者简介

西蒙娜·德·波伏瓦(1908-1986),法国哲学家、作家、女性主义者。1908年生于法国巴黎,1929年获得巴黎大学哲学学位,并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1945年与让-保罗·萨特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1949年出版论著《第二性》,引起极大反响,成为女性主义的经典。1954年凭小说《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

在线阅读

文件大小: 2.62 MB

本书下载(PDF版本)

捐助 1.80元 可下载此资源!立即捐助 【捐助用于支付网站稳定运行所需服务器、宽带的费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类似文章